从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
——发展性资助的内涵与应用
商学院 徐希
一、工作开展背景
在本学院的389贫困生中,其中少数民族贫困学生111,而这其中九成为中西部地区的生源。这些同学普遍存在着经济与学业的双重困难,也往往因此而滋生一些心理问题。期中一位来自西藏的2016级A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A同学来自西藏,该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往,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自主性不强,该学生在开学一段时间后出现经常旷课的现象,大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多门不及格,班主任多次通过批评教育、谈心谈话等方式与其沟通交流,旷课现象有所好转,然而时间不长又恢复到以前的状况。后来,因其母亲电话不通,与其父亲多次通话告知刘某的现状和问题,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对其孩子进行引导和监督,家长表示会积极配合,与孩子好好沟通一下。
二、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思想教育
A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所以要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从语数外这些科目的学习中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比较困难,老师选择从专业课入手。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平均每周谈话一次,每月总结性谈话一次,帮助他树立自己能学好、能进步的信心。
2.加强关注程度
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关注这名学生,做到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对他进行正面引导和必要的辅导,鼓励该生的进步。经常与他的任课教师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进步情况,并加以详实的记录。
3.培养学习习惯
每天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品,或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上课之前要求该生把教材读一遍,把问题找出来,把教师预留知识点、重点、难点找出来,并通过自己的归纳把它总结出来。课堂练习要认真对待,如果不会可以请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但绝不能不会就算了,当然难一点的题可以放过。课后练习也就是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按时完成,时间观念强,不拖拉、最好要独立完成,绝不能抄作业。通过鼓励组内优秀生的方法,来帮助学困生。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总是比学生们在一起的时间短。
三、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帮教工作,精心关怀下,A同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A同学在大一下学期担任了班级的文娱委员,参加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等十几次;在大二下学期顺利通过英语B级,并获得奖学金。A同学在校表现突出,品学兼优,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师爱幼,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人的自我价值感有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未形成成熟价值观、人生观的青年时期,很容易因境遇而改变。自卑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贫困生会在巨大的经济反差下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与自尊感相反的一种体验,进而否定自己,在能力、自身价值等方面低估自己,从而导致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否定自己的长处或对长处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常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行为中采取逃避方式。
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困境等问题不能只依靠传统的救济性资助,而是要依靠发展性资助,在充分满足贫困生保障性需要的前提下,以贫困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生的发展性需要,促进贫困生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心理健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资助。其内涵在价值层面,资助资源与个人努力匹配,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在法理层面,坚持权利与义务对等,促进贫困生的责任意识;在实践层面,济困与铸志并重,达成助困与育人的结合。宗旨是促使贫困大学生不以生活消费为目的,而是以发展为目标,制定可行的实践方案,促进阶段性成长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育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