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学生资助工作总结
2019年,在省教育厅指导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面对新形势也出现一些问题与困难,现总结如下:
一、我校2019年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成效和特色亮点
1、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现状
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以奖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以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寒暑假特困生路费补助、建档立卡学费减免等方式为辅的多元资助体系,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国家奖学金9人,7.2万元;国家励志奖学金254人,127万元,春季助学金1429人,共计214.35万元,秋季国家助学金1476人,共计243.54万元;西藏免补143人,共计94.38万元;生源地贷款887人,贷款金额为635.0699万元;60名学生申报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材料,累计补偿金额54.84万元;21名建档立卡学免除部分学费,减免总额达4.2万元;19名残疾学生办理学费减免,减免金额9.79万元;校内奖学金共3012人次,共计45.6728万元;校内路费补助184人,8.575万元,校内勤工助学61人,1.682万元。
2、“情感化人”创新少数名族学生帮扶工作
学校紧紧围绕“育人”为核心目标,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个体的特征,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使资助工作不仅切实解决学生经济上的困难,更能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立、诚信、感恩的优秀品质。
贯彻“情感化人”的理念,培养少数民族学生集体归属感。在中秋、元旦等节日,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新生座谈会、中秋包饺子、元旦迎新联谊等,让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进而增强对院系、对学校的归属感。
培养学生社会服务意识。积极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公益活动,如到市儿童语训中心支教,到社区参加创卫活动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实施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计划,鼓励他们在班级或院系担任学生干部,努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校在资助工作中紧紧围绕“送温暖、减困难,增信心、长才干”的目标,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充分发挥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
3、创新资助方式,建立自我救助+义务服务+感恩反馈的资助体系。
这样的体制从受资助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够坦然面对资助,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资助,充分顾及到了学生的尊严。一方面,让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爱心服务时间越长,可支取的相应工作机会、获得助学的机会就越多;另一方面,对于已取得国家、社会、学校资助的学生,必须以实际行动兑现爱心。形式主要包括协助老师做好一些学校及学院的日常事务工作、社会实践、社会志愿服务、义务帮教等。同时,学院针对贫困学生的思想、社会服务等情况,建立反馈机制。我校不断开拓学生资助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思路,使我院资助育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受到了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的热情称赞。我校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积极探索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使资助工作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做到帮扶更加有力、教育更加有效、效果更加明显。
二、当前学生资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1、困难学生认定问题
困难学生认定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大多数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在对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思维,凭借自己对学生的短暂印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种认定方式很容易使真正家庭困难学生失去资助资格,也会导致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假装家庭贫困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虽然有些学校采取让贫困学生演讲,学生投票的方式来增强贫困生认定的公平性,但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2、资助政策问题
助学金和励志奖学金都是为了贫困生而设置,然而助学金与励志奖学金相比其金额明显较低。贫困学生可以较为轻松的获取助学金,而获取励志奖学金难度较大,一要品学兼优,二要家庭经济困难,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学业困难或勤工助学挤占学习时间而丧失机会。大部分高校贫困生并不能够获取金额丰厚的励志奖学金,极大的削弱了励志奖学金的资助价值。
3、学生资助特有问题
现阶段,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不断提高,现有的助学金和奖学金难以为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经济需求。具体来讲,一些来自农村地区的贫困生家庭收入较少,仅仅依靠种田来维持温饱,大学生的消费和负担使得农村家庭债台高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的贫困生在生活上十分拮据,自卑心理较强,不敢与他人交往,难以承担人际交往的资金消耗。并且,还有一些城市地区的贫困生,家庭收入较低,父母下岗,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仅仅依靠助学金和奖学金无法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资金问题。另外,还有一些高校的勤工助学岗位较少,岗位报酬较低,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岗位所获得的资金远远不够日常生活所需。同时,勤工助学的工作时间经常与学习时间发生冲突,勤工助学的安全性也难以保障。
三、我校2020年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举措
1、扩大资金来源
奖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学校拨款,虽然覆盖面达到了50%,但是还远远不够。一方面要增设多种多样的奖助学金类型,例如二级学院专业奖学金、优秀毕业生奖学金、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让奖助惠及更多学生。
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发展观念,开拓多渠道社会资源。如加大与特色行业企业的合作,更多更好地引入社会资本,建立企业奖学金;其次加大校友会建设,借助优秀校友的母校情结与感恩情节,发挥校友在加大学校经费方面的积极作用;再次,依靠学校科研水平进而整体实力与知名度的提升,吸引更多社会捐赠。
2、完善制度机制
学校制度层面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奖学金评选细则》、《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细则》、《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助学金评选办法》、《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受助学生励志感恩实施办法》、《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奖学金评比办法》等文件,但文件中存在部分表述模糊、评选条件描述粗略的问题,因而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修订。
运行机制层面上,为了保证评定的公平性,必须坚持做好受助学生的评估工作,评估应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两方面。定量指标即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细则,具体可操作,例如国家奖学金评选细则可以将政治思想、学业成绩、获奖情况、专业技能情况、担任职务、论文专利、道德修养列为量化指标,赋予权重分值,按分数从高到低筛选最优候选人,囯励国助等等以此类推。定性指标即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例如在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应从学生自己的描述、老师和同学的观察、日常消费行为习惯、家访等渠道,了解学生真实生活条件,避免出现其弄虚作假等问题。在不断优化受助学生认定方式之后,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资助,避免资源的浪费,让真正的受助学生享受到资助的好处。
操作流程层面上,由于人员流动快,学院负责人经常更换,对于奖助工作的操作流程不熟悉,常身兼多职导致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不大,奖助公平性也无法保证。因此需出台奖助学金的规范流程,即使人员变动,也能迅速上手,另外学院负责人要对受助学生加强管理,特别是能够客观评估受助学生困难情况,提高对受助学生资金流向、感恩劳动的监督水平,保证资助体制的科学运作。
3、优化奖助结构
尽管学校奖学金包含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单项奖(进步奖、工作奖、竞赛奖)、评优奖(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但是各种奖项之间存在金额差距大、评选条件粗略两方面问题。因而学校层面的奖学金需要适当缩小等级差异,细化评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