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23——24

发布日期:2019-05-06    作者:     来源: 本站    点击:

     23、人生快乐与否,不在于外在条件、外部环境如何,而在于自己的内心。谁如果总是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悲伤和阴郁,纵使有再充足,再灿烂的阳光,他也会视而不见。

      苏轼,是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乐观是后人的楷模。他二十多岁就名满京城,但性格耿直,不愿违背内心,不愿向人低头,导致一生坎坷,日子过得比大多数文人都惨。但他却用豁达的心胸去拥抱自己的命运。

      苏轼被流放岭南,陷入人生低谷。那个地方,在宋朝是不毛之地。那里不仅荒无人烟,而且瘴气极其厉害,动不动就取人性命。尽管如此,苏轼还是毫不在乎,写下了这句诗:“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历经命运围困的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领域,以至美食、园林、水利工程等方面,都站在时代的高峰上,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他是一个大于时代的人。时代对他步步围困,但困不死他。相反,他以更大的成就回赠时代。

      24、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他不仅文学造诣足以上追韩、柳,而且政见卓绝、个性特殊。王安石十大经典名句,百读不厌,成就万世经典!

(一)、岁晚惜流光。

出自宋·王安石《岁晚》。岁晚,年终。流光,流逝的时光。此言人到一年行将结束之时会倍感时光易逝,意在表达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之情。

(二)、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专:工作稳定。杂:不稳定。人的才能,只有在相对稳定的使用中才能形成和表现出来,而在反复多变随意调遣中消磨掉。

(三)、家给人足,天下大治。

出自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家家富裕,人人丰足,天下就会安定太平。此言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实现天下安定的根本途径。

(四)、道德一于上,而习俗成于下。

出自宋·王安石《乞改科条制》。一,统一。上面的人道德标准统一了,下面的人就有了学习的榜样,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形成。此言领导者的率先垂范对于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性。

(五)、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出自宋代王安石《北山》。因:因此。因为在细细地数落花,所以坐的时间长了;慢寻芳草的踪迹,因此,回去的晚了。

(六)、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出自宋·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君亭咏竹》。怜,爱。直节,指竹。自许,自我期许。此以竹的形象自喻,表达了诗人老而弥坚、更具风操节义的人格追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七)、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出自宋代王安石诗《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也将旧的桃符换上了新的。形容一派万象更新的气象,现在常用后句说明除旧布新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八)、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

出自宋代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义:合理的方法。意思是: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没有一定的物资财富是不行的;要治理好天下的财富,没有合理的方法是不行的。

(九)、仁足以使民不忍欺,智足以使民不能欺,政足以使民不敢欺。

出自宋·王安石《三不欺》。仁,仁爱。政,政令、法令。此言治国理政要“仁爱”、“智慧”、“严法”三管齐下,使老百姓或感恩戴德而不忍心相欺,或敬畏其洞若观火的智慧而不敢相欺,或慑于法令政令的威严而不敢相欺。

(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有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

出自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只要其中一个关节出了问题,就足以败坏天下所有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