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人范思思事迹材料

来源:学生工作部       发布日期:2022-05-27   点击量:

共生与赋能——破解少数民族学生成长的“育人密码”

——“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人范思思事迹材料

近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公布了第十二届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提名人选名单,我校范思思老师入选“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提名。

范思思,女,汉族,1985年2月生,中共党员,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山东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副教授,国家创业咨询师(三级)、SIYB创业培训指导师、网络课件设计师,江苏省“优秀班主任”、连云港市首届“最美辅导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科技服务社会校企联盟(NSG0350027-1)主要成员,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成员,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连云港市“优秀共青团干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所带班级获评江苏省“先进班集体”,负责志愿服务项目获全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

曾任校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现任材料与化工学院(筹)医药工程学院(筹)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累计带教12届专科生,1900余人。承担《大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2项);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4人次;指导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主持省市级课题8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公开发表论文15篇(核心4篇),主编教材入选“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共生——“陪伴教育”的密码

作为全省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最多、招收新疆籍学生最多的高校,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自2016年起主动面向西部地区招录民族学生,也是从那时起,范思思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英语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敏感又自卑、不主动与他人交流……为了走进学生心里,她经常与新疆派驻教师一同深入宿舍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协调各部门力量、借助网络平台建立及时高效的“信息反馈群”,学生们遇到问题随时都能得到指导和解决……慢慢地,学生们建立起了对她的信任,她也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师生互动、朋辈互助、家校互联”的育人模式。

她坚持深入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学业赋能、经济赋能、心智赋能、实践赋能和就业赋能等“五大赋能”为中心,打造“学业帮辅互助计划”、“援疆小课堂”、“西部计划志愿者帮扶平台”三项品牌,累计开展“一对一”辅导2160学时、1080人次,帮助114名少数民族学生落实就业岗位;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900余名志愿者累积服务时长41370小时,形成了有民族特色兼具长效发展推动力的育人特色。

赋能——“实践育人”的密码

聚焦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范思思牵头组建“红石榴”就业创业互助小组,与对口支援地区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围绕供需对接,开展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专项调查,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实践关注产业需求,深入了解不同单位及岗位实际,当好“螺丝钉”,将普适教育经验与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好“多面手”,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敏感度,推进从入学到就业的“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帮助学生顺利踏入社会、融入岗位。

“以专业强技、以情感联通、以文化育人”她发掘每个学生蕴藏的潜能,引导他们持续练好内功、增强技能、服务发展,自强自立,靠技能走好自己的人生成才路,引领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学生走向基层、投身实践。2021届少数民族学生年终就业率97.31%,13人升入本科学校,9人获评优秀毕业生;363名少数民族学生获各类奖学金,32人在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648人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242人投身志愿服务,“红石榴”就业创业实践团获评省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红石榴”朋辈帮扶行动入选第六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红石榴”精神凝聚新时代民族团结力量》获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赛铜奖,“红石榴”青年学习社获评市级示范型青年学习社,17名少数民族学生获评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志愿者白玛桑丁是2021年度全省社会实践受表彰志愿者中唯一的藏族学生。“红石榴”志愿服务队获评全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荣获连云港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经验做法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网、中央统战部官网、江苏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这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与“做”的过程中丰盈思想、接纳世界、坚定选择;作为指引者,范思思也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用匠心守望初心,用行动担起使命。6年来,正是依托这多样化的“红石榴”育人载体,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托举起1700余名少数民族学子的求学梦,这些来自新疆、西藏、青海等26个省份,涵盖维吾尔族、藏族、回族等36个民族的“石榴籽”们,已成长为扎根边疆各条战线上的技术能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建设美丽家乡,为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