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信息

教学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信息 >> 正文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强化课程建设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

发布日期:2024-04-02    作者:     来源:     点击:

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根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2023年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指南》《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结构、教学过程和资源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化课程建设,深化教材、教法改革,全面提高课程教材建设质量,为培养“职业素养高、 迁移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坚实基地。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确方向,将培根铸魂育人摆在首位,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五育并举”;抓实抓好思政金课、课程思政,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立志明德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 坚持面向学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面向全体学生,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3.坚持校企合作。课程教材中引入企业的真实工程项目和技术工艺,使教学内容能紧跟产业行业的发展步伐。推动教学改革新成果、学科专业发展新成就进课程、进教材。

4.坚持特色打造。以成果为导向,依据工作过程,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打造一批标准化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特色课程,开发立体化、活页式等新形态教材,加快课程、教材的数字化转型。

三、建设目标

深入开展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改革,面向全体学生建立教与学新型关系,课程建设质量与水平迅速提升。2024年启动建课,计划到2025年底,完成所有课程建设任务。在合格课程基础上,遴选10%左右建成校级金课程。到2026年全部课程达到合格课程标准,实现国家级课程建设的突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0门,建成校级金课100门,包括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建设项目化教材、一体化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及活页式教材100部,其中国家省级“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

四、课程建设内容

1.课程队伍建设

每门课程要选配一名专业背景深厚、学识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发挥牵头和示范作用。3年内每个教师最多可担任2门课程的负责人。并以课程负责人为中心组建课程队伍,课程队伍要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老中青比例适当。

2.课程标准完善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结合学生的知识技能状况、兴趣、动机和习惯,完善课程标准。严格按课程标准模板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试考核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和专业教学内容一同设计,并体现在课程标准、教案等教学文件中。

3.教材与资源库建设

课程团队要充分调研,选用最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无合适教材,探索自编教材。深化教材改革,大力推进课程、教材与信息化资源的一体化设计和立体化建设。完善校级规划教材、省级规划教材和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体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结合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升教学内容的更新频率,丰富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每个专业要有自编教材1部,专业群内专业不少于2部,每个专业群编写校企合作教材不少于5部、新形态教材不少于5部,建不少于1个资源库,不少于6门专业核心课程。

4.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设

在课程实施层面,要聚焦教学有效性提升,深入分析多元化生源现状,以“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原则,推进成果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的理念,广泛推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案例教学、主题教学、岗位教学,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全面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使用,积极开展翻转课堂等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大数据的记录与使用,优化教学评分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提升课程实施的水平。

五、课程建设分类及要求

1.合格课程建设

达到合格标准是课程建设的最基本要求,各专业必修课程必须全部达到合格要求。从2024年起,每年11月,二级院部开展合格课程验收,验收标准由教务处统一制定。教务处对建设过程和验收结果进行抽查,原则上不参加课程建设的教师,不能进入课程团队,不安排上课。

2.金课程建设

金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要求,体现先进性和示范性,由学校和教学单位两级共同负责,重点建设。2024年12月底完成首批申报和评审,此后每年评审一次。此前学校评审通过的精品在线课程均需重新建设,2024年底不能取得金课程荣誉称号,原荣誉称号作废。

3.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

坚持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依据设计课程目标,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构建教学内容,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以形成性评价为抓手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以共建共享为价值取向,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引入行业新标准、企业新技术、生产新工艺、管理新模式,将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统一,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相结合,提升课程的有效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服务产业发展的精准性。专业群内专业不少于2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4.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出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的相关文件,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明晰各类课程主要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引导非思政课程教师与思政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开展课程思政探索。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提升课堂的育人水平。每个专业群每年打造2-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

六、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课程建设工作委员会,由学校校长任主任,分管校领导任副主任,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审计处、科技产业处、财务处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院部院长(主任)为成员。教务处负责全校课程教材建设的规划和课程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单位课程建设的组织、检查、申报、验收等工作。

2.加大考核管理

教务处尽快制定下发《合格课程审核标准》《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课程建设文件,确定课程层面的建设与教学的质量标准,进一步指导全校课程建设。校级以上的课程、教材建设实行动态管理,按时组织中期检查和鉴定验收,并对已鉴定的各类课程、教材进行持续检查,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督促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对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后续建设工作不力、水平明显下降的课程,将取消其相应的荣誉称号。

3.保障经费投入

为保证课程、教材建设的质量,学校将加大课程、教材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每门金课给予8000元的建设费用,校级立项新编教材资助建设经费每5万字为1000 元,校级立项修订教材资助建设经费每5万字为600元。相关费用原则上从专业群建设经费中列支;二级院部可以通过自筹经费予以1:1配套。

4.完善激励措施

课程及教材建设列入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进行管理,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规划教材的评选;将课程、教材建设成效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课程、教材建设成效纳入学校高质量发展考核,依据考核评价指标对各院部进行考核。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2024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