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内新闻 >> 正文

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发布日期:2023-07-12    作者:     来源:     点击:

随着我市加速发展成为极具潜力的沿海产业高地,全市积极抢抓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持续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主战略,形成以石化、钢铁、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此过程中,徐圩新区、市开发区等园区重点产业链企业快马加鞭、奋勇前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高校主动伸出橄榄枝,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园区企业输送复合型人才,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合力化解人才引进中的难题,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石。

 

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

 

20岁的王啸昊现在虹港石化新材料项目部实习。老家山西平遥的他是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控制专业的应届毕业生。王啸昊刚到公司第一印象就是两个字标准,不论是公司的日常工作、规章制度,还是从上到下各员工的工作态度,让他这个小白眼前一亮。公司与部门对安全相当重视,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培训安全知识,让我感到来对了地方。我要努力工作,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王啸昊说。

 

如今的港城,拥有中国(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连云港高新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国家级功能载体以及9个省级开发区,建成综合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等平台。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加快建设,核电、风电、太阳能产业国内领先,四大药企(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豪森药业、康缘药业)、中复神鹰等企业创新力行业领先,不仅吸引众多优秀人才关注,也促使本地高校频频伸出橄榄枝

 

近年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省产业强链行动计划、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专业群,全面对接石化产业基地链主企业、骨干企业,连续多年开办免学费、精对接、包就业虹港石化班”“中化扬农班”“卫星现代学徒制班”“丰益产业学院。该校材料与化工学院(医药工程学院)负责人范思思告诉笔者,产教融合的不懈探索与成功实践带来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近五年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化工、石油化工、机电一体化、材料工程、生物制药、药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学生2000余名,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65%,为企业输送了5000余名行业急需的紧缺毕业生学徒,已成为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集团(扬农集团、圣奥化学、瑞恒新材料)、丰益集团、新海石化等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江苏海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也与徐圩新区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其中,与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合作技术开发项目,共同申报并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品牌专业,共建江苏海洋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在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2022年该院有3名本科生签约连云港石化,多名本科生签约盛虹石化集团,与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也有技术开发项目。江苏海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张东恩表示,下一步,将加大与盛虹石化、连云港石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包括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聘请产业教授等。

 

徐圩新区党群工作部(人社局)干部人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徐圩新区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全力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提升人才培育效能,多方发力、多措并举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石。未来三到五年,随着新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综合考虑人才流动等因素,新区重点企业人才需求量仍将保持3000人左右,其中对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逐步增加。

 

市开发区也持续深化政校企合作,以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工作为着力点,推进产教协同,升级翰森药学院”“康缘班人才培养模式,支持高等、高职院校与生产型、技能培训类企业合作,定向培育具有鲜明行业、企业特色的紧缺技能人才,构建一院一产一企一品牌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今年上半年,与内蒙古、湖北、山东三地,以及省内南京、常州两地14所高校深度合作交流,在内蒙古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7所重点高校(高职)建立高校人才联络站。此外,依托中华药港,开展赋能人力益企同行市开发区人力资源管理沙龙,进一步提高全区人力资源系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好的平台是人才茁壮成长的土壤,市开发区为我们企业牵线搭桥,仅上半年我们参与区里组织的人才招引活动就有30余场次,招引近千名人才,真正帮企业实现了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康缘药业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园区企业觅才“各显神通”

 

端午节前,卫星化学人力资源部的王爽驱车前往连云港中专,给该校订单班的学生发端午节礼品。王爽表示,企业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人,为更好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对企业的供给支撑,发挥学校人才优势,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卫星化学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友好协商,达成共建连云港石化产业学院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公司也与沈阳化工大学、江苏海洋大学、浙江大学、常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本科院校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2021年至2023年,连云港石化公司通过合作院校共引进毕业生580余人,人员保有率在75%以上。王爽说。连云港石化产业学院是由校企双方共同探索的一个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培养面向石化企业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每年年初针对次年6月毕业的学生(学徒)进行下一批次定向班学员的选拔工作,针对进入定向班的学员,在校学习期间享受乙方的节假日福利,并参与学徒制班奖学金的评奖,毕业后签订劳动合同,学生(学徒)可享受一次性安家补助3000元。

 

生物医药产教融合集成中心是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药业集团、万泰医药材料有限公司、江苏绿源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连云港智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建的集实训教学、技能培训、项目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平台。自2018年组建以来,面向生物医药主导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依托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药品生产技术,以平台思维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推动产学研资源流动,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高地。

 

截至20236月,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大类专业在校学生866人,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65%,超过40%毕业生留在连云港就业,每年向社会输送2500余名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为企业输送大批行业急需的紧缺学徒工匠,已成为正大天晴、恒瑞医药、万泰医药等平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中,成立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正大天晴产业学院,依托产业学院组建产教联合体,共同培养人才,共建天晴订单班联合招生,打造为产学研用技术提供新生力量的创新高地。

 

江苏海洋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张东恩表示,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拓展学生实践教学渠道。目前,学院与徐圩新区多家企业展开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项目,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近年来,学院与相关企业签订横向合作项目20余个,合同金额近千万元,培训企业人才200余名。今后,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徐圩新区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为呼应一带一路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市开发区将人才工作嵌入自贸战略,创新整合区内优质资源和要素,打造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全新载体——连云港自贸蓝智湾,秉持以产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让人才当主角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的速度、温度、厚度。

 

互伸“橄榄枝”还需更多实效

 

徐圩新区党群工作部(人社局)干部人才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底,徐圩新区重点企业(石化及区属国企)在岗人才约2.2万人,其中非连云港户籍占比近70%,人才总体呈现年轻化、外地化的特点。当前,对于园区企业来说,产业工人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定制化培训难度高,员工年轻工作经验较少,专业知识、技能及管理能力亟待提升;课程体系建设不足,项目开发建设期面临生产开工压力,企业内训师团队建设及课程体系建设未有效开展;培训运营机制不足,未有效借助线上学习平台打造各项培训牵引机制,员工主动自发学习的积极性尚未被激发;新区目前缺少第三方培训机构开展特种作业等取证业务,部分工种需要企业组织员工前往外地取证,培训成本高。

 

市开发区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当前人才引进方面存在市场供给主要集中在新成长劳动力等问题,一线岗位紧缺有经验的技能人才,同时企业产线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整体用工需求增速渐缓。另外,医药企业高端人才还是比较紧缺的,这个和城市整体的服务配套、企业的薪资待遇都有很大关系。

 

江苏核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急需112名核电机组调试人员,要求大专以上理工科专业,薪资40009000元不等。受3年疫情影响,今年以来,企业就业岗位供给偏紧,市场需求与就业者专业技能不匹配、就业者心理预期与现实错位等现象进一步凸显。今年在市人社部门的协助下,通过春风行动、校园招聘等活动,半年只招到20人,仍有90人的缺口。主要原因,一是辖区的化工专业毕业生偏少;二是赴外校招的学生攀比心理较为严重,薪资待遇不满意,不愿意来连就业。

 

对于如何化解当前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徐圩新区党群工作部(人社局)干部人才处相关负责人建议,在徐圩新区设立安全环保技能取证考试分中心,解决企业取证难、成本高问题;在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市级人才公寓分配、荣誉称号表彰等方面向新区倾斜;本地或本省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多考虑石油化工类专业,解决化工人才招引难的问题。

 

上一条: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铺平就业路 下一条:我校师生在2023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 化学实验技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获奖

关闭